崇祯大明:我朱由检绝不上吊

《崇祯大明:我朱由检绝不上吊》

第八十一章 这些人怎么来谁投谁呢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第81章 这些人怎么来谁投谁呢

朱由检摆摆手道:“崔御史且慢,朕还有些事儿想在跟你谈谈”

崔呈秀拱手连声回应道:“不知陛下还有何吩咐?”

朱由检微微一笑,轻声说道:“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儿”

“就是想跟你谈谈关于今后都察院的问题”

今后都察院的问题?

崔呈秀闻言一愣,都察院能有什么问题,不就都是遵循祖制继承下来的吗。

就算有问题,那也应该是传承了两百多年的老问题了呀,既然是老问题,那也就意味着难以解决。

但考虑到如今的陛下并不一样,所以他也只能竖着耳朵,继续听着陛下接下来的言语。

都察院的历史并不悠久,算起来也就两百来年的时间。

但是要说起都察院的前身,御史台,那历史可就悠久得多了。

自西汉到明初,御史台都已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期间几乎从未断过与御史或御史相类似的职位,这就足以说明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御史的重要性了。

御史们主掌监察、弹劾及谏议,可进言天下一切不公之事。

这也是他们存在的意义,清正廉明大公无私便是他们的代名词,也是他们一直所代表的正义形象。

可是,王朝一旦过个几十一百年的,甚至或许都不到。

这些御史们就开始如同虚设了,就再也发挥不出他们应该发挥的作用了,反而更像是整人的工具,成为了人见人骂的恶官。

没见当初魏忠贤专权的时候,除了掌控东厂和锦衣卫外,第一个下手控制的部门就是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都是他安排进去的人,其目的自然也是十分明显的。

于是朱由检便看向崔呈秀,疑惑的问道:“崔御史呐,你说这都察院,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失去了御史原本应该履行的职责的呢”

“这...”

崔呈秀一时无言,这问题问得,还当真是不好回答呀。

但这都察院不中用的真实原因,他其实还是有几分见解的,怎么说他当御史也有十几二十年了,这点儿问题都不知道的话岂不是白干了。

在他看来,除了有凌驾于都察院之上的锦衣卫和东厂以外,还有着其他诸多原因。

比如御史们的出身来路,比如受内阁和陛下的极大影响,又比如党派斗争和之后的报复等等,总之也不是那么一句两句就能够解释得清楚的。

不过想归这样想,但是话不能这样说呀。

待崔呈秀思索片刻,将他所思所想汇聚成简单的言语后,便沉声回答道:“回禀陛下,臣以为”

“还是因为此前的都察院,其权力不足,从而导致受各方影响较大,使得御史们很难真正的做到大义凛然,继而很多时候都察院都成为了摆设”

当然了,现在都察院的情况相比于之前几十年来说,倒是要好得多了。

只要有了陛下和魏公公的大力支持,都察院便可以放手大胆的干。

并不需要担心其他问题,就算有问题也轮不到他来担,如此还有什么后顾之忧呢。

同时崔呈秀也知道,像这样的情况也很难持久下去,多则三五年,少则一年半载,都察院就又会回到曾经的那个状态了。

崔呈秀在回答完以后,低着脑袋偷瞄着陛下的脸色。

这话说得还是挺直接的,直接就将权力问题给抛了出来。

但也没办法,如今这陛下他也算是了解的,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什么的都不顶用,说真话总要比胡扯的好。

“权力不足?”

不出崔呈秀所料,朱由检确实是率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他不禁眉头一紧,到底要怎样才算是权力够足呢。

朱由检再问道:“崔御史,依你之见,这都察院的权力又应当如何划分呢?”

这御史的问题,其实也跟土地兼并一样,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朱由检对此也很清楚,想要彻底解决,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尽力的减缓这个过程。

至于以后,人都入土了谁还管得上呢。

崔呈秀应声答道:“回禀陛下,这需要从选人开始入手,所选御史皆不能有太过于复杂的背景,否则难以杜绝其家世牵连”

“其次是都察院应当保持足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若是与各方面牵涉甚多,那么在与相关人员办案的时候难免会有失公允”

“另外...”

崔呈秀如此说着,语气突然一转,说话的声音也逐渐变得低沉。

“陛下,对于御史们因公殉职的待遇问题,朝廷还应当给予足够的保障”

“如此,都察院的御史们,或许并不会糜烂得那么快”

“实在不行,还可以定期整治”

其实崔呈秀还有最后一点没有说,这最后一点便是需要有一个英明的皇帝。

若是皇帝昏聩的话,都察院不管怎么整那也是没有用的。

朱由检听后久久沉默不语,紧皱着眉头在沉思些什么。

根据他的了解,经过最近半年的清洗,如今这都察院的御史们大多都出自寒门,所以这一问题自然也不再是问题,就只需这样继续保持下去就好了。

至于第二点嘛,让都察院保持足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简单来说就是,最好不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以免打扰他们办案。

这点也好说,说白了就是来自皇帝足够的支持嘛。

朱由检可不会再像崇祯皇帝一样,这顶不住压力那儿顶不住压力的,要干就干到底才肯罢休。

只是这最后一点,就有些说法了。

御史又不上战场打仗,怎么可能会因公殉职呢。

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打击报复的问题。

所以朱由检当即说道:“关于提高御史们因公殉职后的保障问题,朕允了,你下去后做个详细的章程递上来吧”

左右不过银子的事儿,如今内帑有钱。

“臣代都察院的御史们,叩谢陛下”

崔呈秀紧跟着开始行大礼。

“快平身吧”

朱由检叹息的摇摇头道:“此事确实是历代以来都较为疏忽的,进而导致御史们对有些事情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话已至此,也什么好说的了。

朱由检最后摆摆手道:“崔御史你就先去忙吧,关于新任吏部尚书的事情也就由你安排了”

“到时候你可要与房壮丽好生配合,确实要让我大明官场,重回朗朗乾坤的状态”

当然了,如今依旧只能在北方一带实施开来。

“臣,定当不负众望”

崔呈秀拱手告辞道。

待他走后,朱由检看向一旁的徐应元说道:“去将王体乾找过来吧,等会儿再到京营去看看”

“是,陛下”

......

......

从紫禁城驶往京营的马车上,朱由检坐在靠后位置,王体乾坐于车窗一旁。

待朱由检假寐片刻后,缓缓睁开眼睛随口说道:“体乾呐,你说这都察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王体乾:“??????”

他自然是被这突如其来、又莫名其妙的问话弄得有些迷惑。

于是轻声说道:“陛下的意思是说...”

朱由检微微摇了摇头,恰是自言自语的嘀咕着,“若是各个官员都可以做到清正廉明,又何需有都察院的存在呢”

“回禀陛下”

王体乾微微一笑道:“只要是人,那便会有贪欲,贪欲会使人迷失自我,到时别说是贪污一些朝廷公款什么的,即便是害人性命也丝毫不显得意外”

“是啊,体乾你说的很对”

朱由检叹息的说着。

实际上这些问题他朱由检又何尝不知呢,而且也对此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

只是还是忍不住感慨,这些个人还真是要钱不要命呀。

再多的钱,也得有命花才行呀,生死不过两块板,贪那么多钱花得完吗,敢花完吗。

此时朱由检不得不想起,在崇祯十七年发生的那些事情了。

那时候,闯贼亦然北进,先攻打山西后直逼京师。

形式都已经到了如此危险的地步了,可是下面儿的那些个大臣官员们,一个个都还是无动于衷。

特别是那最后一个干得还算比较久的首辅,陈演,从崇祯皇帝视角的蛛丝马迹中可以发现,那厮可不知富到什么地步了。

但那又怎样呢,最后崇祯皇帝苦苦哀求,最后还是只捐了个三五百两银子意思意思。

朱由检虽然不知道闯贼入京后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但他相信,闯贼那伙儿贼军又怎么可能会放过这些富得流油的前朝官员呢。

说他们目光短浅吧,他们也知道早做打算,趁早投敌。

说他们目光长远吧,却又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看不明白,最后估摸着还得享受一番折磨才会死去,死状倒是比崇祯皇帝惨多了。

当初就连好多王爷都遭了各种不测,更何况这些个大臣。

这...又是何苦呢。

所以朱由检很疑惑,这帮子官吏们到底再想些什么。

大明危机之际,一个二个的不思朝廷,却想着投敌叛国,实乃可恨。

随后又看向王体乾问道:“体乾呐,你说有朝一日,有起义军攻入了京城,咱们这些大明的官员们,投降者可知几何呀”

王体乾丝毫不犹豫的说道:“陛下,恐怕绝大多数官吏都会选择投降,而且还是争先恐后的”

朱由检看着王体乾的脸色没有一丝变化,又轻声说道:“朕也明白他们这些人在想些什么,或许对于他们来说,谁当这个皇帝都一样,反正他们都还是办着自己的差事,与他们并没有一丝关系”

“所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可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我大明朝愿意以身献国的官吏实在是太少了”

“朕,每至半夜常常难以入眠呀”

朱由检如此说着,又苦涩的摇了摇头。

不搞定这个问题的话,大明恐怕要不了多久,还是会面临一样的危机,到时的皇帝难道也能与他一样黄粱一梦吗。

王体乾在听完如此复杂的问题后,也需静下心来思索片刻。

朱由检也知道,这种问题一时半会儿的又怎么可能会想的出答案来呢,所以便再次假寐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王体乾突然出声说道:“陛下,这个问题或许可以在洪武年间找到许些答案”

“哦?”

朱由检顿时睁大双眼,沉声说道:“说说看”

“是,陛下”

王体乾缓缓述说道:“太祖皇帝曾经在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后,便对孔孟学说和程朱理学开始了最大程度的压制”

“太祖皇帝将孟子从孔庙中扔了出去,大骂这些人是书里一套、嘴里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并将孟子语录删除了大半,从此,孔子和孟子的威望大跌”

“后来太祖皇帝又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儿,直接废了就这样的武圣封号,还令人直接将姜子牙的神像砸了个稀巴烂”

“太祖皇帝大骂姜子牙,说他身为商臣,却灭了商国,投敌卖国,无耻至极,后又当着文武百官质问道”

“说这就了当了两千多年的圣人吗,左右不过就是一个叛国贼而已,难道大家都眼瞎吗,难道都分不清忠良善恶吗”

“还是说儒学就跟姜子牙一样,把投敌叛国当成了青史留名的丰功伟绩?”

王体乾顿了顿,继续说道:“太祖皇帝再将儒学和姜子牙踩到脚底后,又重新封了一位武圣,也就是关羽关云长”

“太祖皇帝大力称赞关羽的气节,说关羽始终如一,就算身陷曹营,也从未背叛过刘备,重情重义,也只有这种人,才能是我等炎黄子孙武人的代表”

“也是从那以后,孔孟学说和程朱理学在民间的声望变得臭名狼藉”

朱由检听得是眉头一皱,心中不禁想到。

如今这山东的衍圣公不是还传承得好好的吗,而且当今这儒学的影响也不小呀。

王体乾看着疑惑的陛下,继续解释道:“陛下,太祖皇帝当初彻底将程朱理学打死,但是却并没有将儒学彻底消灭”

“后来建文皇帝登基后,儒学的那些人又借着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人之手迅速崛起,并直接废除了太祖皇帝时期所有相关的政策,故而儒学又流传至今”

朱由检听着跟疑惑了,问道:“所以,这与朕刚才所提出的问题是有什么相关联吗?”

阅读崇祯大明:我朱由检绝不上吊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panguxs.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