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学堂
朱由检看向王体乾疑惑的问道:“所以你刚才所说,又与朕刚才所提出的问题是有什么相关联吗?”
王体乾微微一笑,应道:“回禀陛下,老奴听闻曾经在洪武时期的学子们,个个都充满了血气,甚至敢于和任何官府作论民间不公之事”
“这是因为,这些学子们几乎都不再受任何儒学思想,他们所上学堂皆是由朝廷所开办的”
“乡里有乡学,县里有县学,州里有州学,省里面还有府学,上到京师还有国子监,一路走来皆有朝廷所管辖,所吃所用也皆有朝廷拨出”
“陛下认为,像这样一路走出来的学子们,还会出现大规模的投降事件吗?”
朱由检听完后,脑子里顿时清晰了不少。
他知道王体乾的话其实还没有说完,但剩下的不用他说朱由检也都明白了。
实际上现在也是有乡学县学什么的,只不过朝廷对此的控制力基本等于零了,也就是朝廷已经不再过问这些事情了。
如今这些学堂所有的资助,都来自于当地的士族豪绅们的捐赠,就像是由他们联合开办的学堂一样。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又没有好处的事情怎么可能会去搞投入呢,所以他们这些人捐助学堂的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无他,为他们自己培养读书人。
这些学子们只要能考中秀才,就能免去一定程度的赋税,若是能中举人,那优惠政策可就更多了。
一批人当中总能有那么几个人能中吧,就算考不中也能做个有前途的家仆,从长远来看这生意怎么算也是不会亏的。
倘若是还能中个进士当个官,那没说的,立马将关系网一开,让其今后的仕途也是一路风顺,具体能走到那个位子,就看其官员的能力和背后的势力网了。
如今朝中的这些官员们,大多都是通过这种路子上来的,寒门所占人数并不多。
像这样的官员们,又怎么可能为朝廷赴死呢,这是不可能的,至少一百个人当中都难以找到这么一个。
因为成就他们这一切的不是朝廷,而是他们背后的那些资助他们的人,凡是讲究个知恩图报不是。
朱由检想到这儿后,不禁暗叹一口气。
太祖皇帝真是高瞻远瞩呀,才刚刚建国不久,就开始重视这些东西了。
可恨那建文皇帝,太祖皇帝尸骨未寒,就废除了这些于国有利的百年政策,真是该死,若是没被成祖皇帝清君侧的话,这大明或许早就玩儿完了。
而这想必也是南方失控的重要原因之一吧,百姓百姓管不了,读书人读书人管不了,整个朝廷对于他们来说就跟个空壳似的。
官府更像是士族豪绅们压迫穷苦百姓的工具,有事就往官府头上推。
本来在万历年间前半段都还挺好的,张居正的政策都还能够施行得下去。
自万历年间后半段以后,万历皇帝就因矿税问题,而开始不理朝政了。
同时南方那些地方又出现了不少本地党派,其中就以东林党为首,这一上一下一推一拉之间,到现如今,南方便几乎失控。
而这最后的恶果,还是需要他朱由检这个崇祯皇帝来承担呐。
朱由检用着低沉的声音说道:“所以体乾你的意思是说,关于官员忠心问题,还需要从学堂开始”
王体乾重重点了点头,不再言语。
重兴学堂呐...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投钱粮颇多不说,这耗费的时间还长得不行,怎么着也得十年八年的才能出一批学子吧。
不过这教育问题就算是再难,那也得干才行呀,不然就现有的这些官员谁来投谁,这怎么能行呢。
于是朱由检便吩咐道:“体乾你说得不错,这教育之事必须推行下去,我大明的读书人那儿需要他们这些士族豪绅们资助呢,朝廷又不是没这个钱”
想了想又说道:“此事就由你去与礼部尚书来宗道好好商议一番吧”
“你也知道,来宗道这个人还是很不错的,而且他此前也曾担任过户部尚书,相信在钱粮和制度方面,他都能做得很好的”
关于这事儿,朱由检的脑子瞬时就想起了来宗道,这事儿交给他确实是再适合不过了。
随即又提醒道:“这事儿还是先从北直隶开始,然后慢慢向中原关中等地延伸”
王体乾微微拱手应道:“老奴明白”
很快,车驾停了下来,外面传来了徐应元的声音:
“陛下,京营到了”
朱由检下车后大大的伸了个懒腰,如今朱由检出行都没有坐銮驾,都只是一般普通的车架,空间显得相对稍小一些,坐久了倒也感到一丝疲惫。
朱由检伸完懒腰,抬头看向面前的京营大门,非常的熟悉。
毕竟他平时有事没事就会来京营巡视一番,有的时候是提前通知过的,有的时候是没有提前通知过的。
就目前来说,他还是感到非常满意的,因为不管有没有提前通知,这京营里就操练一事的变化都不大,至少说明了不是表面工作。
“臣等拜见陛下”
此时李邦华李守锜也早已经在此等候,见陛下到来,连忙上前拜见。
如今李邦华也早已经脱下了那身文官官服,换上了将军所穿戴的盔甲。
这一声盔甲很重,好几十斤呢,对于年轻小伙儿来说自然不是问题,但对于李邦华这个不再年轻的文人来说,还是不小的负担。
朱由检虚手一抬轻声说道:“免礼吧”
“谢陛下”
朱由检走在最前,朝京营中走去。
今天是阅兵的日子,待朱由检一行人等走到校场之前,京营士卒们早已列队整齐等候着。
朱由检走上高台朝下方看去,半年过去了,这些士卒们不论是从精神面貌还是那股子士气来说,都比半年之前不知好到那儿去了,其中的士卒也不知换过几轮了。
朱由检刚一坐下,李邦华便顺时朝一旁的李守锜一使眼色,后者见状立马跑到高台一旁最高的位子上。
只见李守锜挥舞着大旗,下面个方阵的将士们便开始操演起来。
“大明威武!”
“明军威武!”
在操演的途中,将士们的口号喊得震耳欲聋,整个校场都迸发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
朱由检看向眼前的一幕,不禁欣慰的点了点头,这半年多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呀。
又朝着一旁的李邦华随口问道:“李侍郎,时至今日咱们的京营人数一共有多少人了”
因为京营一直都在择优选兵,并带有少许的淘汰制度,以保持京营的良好状态。
所以这人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朱由检每次来询问京营的人数都会有所变化。
李邦华正声答道:“回禀陛下,如今京营有五十六个营,共计三万余人”
五十六个营,满编的话至少也应该有七八万人才对,可是怎么才三万余人呢。
原因也很简单,而且早在半年之前就已经商量好的。
目前先把京营的基本架子搭起来,至于剩下来的五万余空额,等以后再从边军士卒中补充。
这样既保证了京营的战斗力,也避免了边镇那些被迫放下武器而无所事事的士卒们,因求生存而胡乱搞事。
毕竟这些人的破坏力还是挺大的,朝廷也不能不管,也算是一举两得吧。
“如此甚好!”
朱由检满意的点了点头,又问道:“李侍郎以为,这边镇的问题什么时候解决比较合适呢?”
就目前来说,蓟镇和辽东暂时无需动,而且也不能动,因为这两地方可能随时都要打仗呢,所以还是针对其他七镇。
再则说了,今后这两镇的军队还会是北伐的主力呢。
至于剩下七镇中又主要以宣镇和大同为重中之重,目前再往西面的那几边,倒也不是那么急迫,又没什么太具有威胁的敌人,所以缓个三五年去整治那些地方也无妨。
一旁李邦华似乎早已经思考过此事,对着朱由检轻声回答道:“回禀陛下,臣以为在今年年底的时候先去宣镇最为合适”
说完又回到原来的位置端坐好。
朱由检一听到年底,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年例。
明白了,就是说再给年例的时候一并将此事给解决了,因为要发饷嘛,到时候阻力也会小很多。
朱由检点了点头,“善!”
李邦华又继续轻声述说道:“到时候,关于宣府边镇的防务问题,便可以由京营来轮换守卫,就不会再出现如今这种军队腐败且毫无组织战斗力可言的情况了”
其实李邦华还想说,等京营真正强大起来的时候,恐怕就只有大明打别人的份儿了,那儿还有防守的问题呢。
到时就能像成祖皇帝时期一样,在草原之上,追得蒙古人到处跑,一口气将其驱逐到千里之外。
有道是,只有千日做贼的道理,而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当然了,如今时日尚早,李邦华自然也不好把话说得那么全。
此时此刻,朱由检也跟李邦华想到一块儿去了,那便是打出关外,彻底的转守为攻。
崇祯皇帝守了一辈子,最后不也就守了个国破家亡的下场吗。
崇祯皇帝曾经在文华殿时,常常发出感叹,说是大明气数已尽。
也许崇祯皇帝当时早已经料到了有此结局,可是那又怎样呢,每日还不是在到处缝缝补补吗,或许这也是生而为人的最大悲哀吧,明明早已知晓其前路结局,但还是不得不继续往前走。
明知是死路,偏向死路行,无奈呐无奈,皇帝也就那么回事儿,依然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所以这一次自然得换个结局,只是可惜呀,朱由检一想到大明接下来的连年干旱,他就不由为之感慨。
接下来的十几年间,光是让所有百姓能有饭吃就已经非常不错了,更何谈大军出征呢。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总量都不够了,拿什么行呢,总不能让百姓们都饿着肚子来支持前线打仗吧。
待演练结束后,朱由检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来到京营主房厅堂,当即坐在了最上位。
随行之人看着陛下的脸色不太对劲,一个个的连大气也不敢出。
片刻后,朱由检微笑的看着李守锜,温声说道:“襄城伯,这次的演练很不错,朕十分满意,你先下去犒劳犒劳将士们吧”
“是陛下”
李守锜长舒一口气,还好还好。
刚才看那陛下的神色,还以为是对这次的演练不满意呢,如此他便放心的下去了。
于是这里面还有李邦华和王体乾各自坐于一旁。
对于这两人,朱由检也不讲客气话了,率先直入主题正声首说道:“二位,如今关中之地连年干旱,大有一副继续往南延伸的迹象”
“就算有着孙传庭的极力挽救措施,但总归还是有限,能够保住原来的三四分收成已是不易,更多的粮食也得靠购买”
“如今辽东与蓟镇,乃至现在的京营,其军队规模也都在不断的壮大,如此南方的粮食也算是支撑到了极限”
“所以在未来数年乃至十数年间,我大明都将处于一种缺粮的状态,我们不得不早做打算才是”
李邦华王体乾二人相视一眼,这才明白,原来陛下的忧虑来自于这儿呀。
这缺钱忧钱,缺粮了又在忧粮,这家也不好当呀。
正当二人沉思之际,朱由检又继续说道:“其实朕早已经再想这个问题了,朕以为,接下来大明的粮食,还得靠更南方的海外诸国才行”
“朕曾听闻那些地方常年雨水充足,稻子一年两熟甚至三熟,且物资丰富”
“不知二位对此可有什么好的建议?”
关于这个问题,朱由检也是想了很久了。
这粮食不足呀,最后还是得靠外面儿补入才行。
只是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嘛,正好趁此机会,好好商议商议此事。
这种事情越早定下来,也越早获利。
朱由检喝着徐应元刚刚端上来的茶水,安心等待着他们的回答。
这问题或许对于他们来说十分突然,多花些时间思考也是正常的。
阅读崇祯大明:我朱由检绝不上吊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pangu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