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第50章 主观真理 2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要全面介绍中国哲学,我还得重新写本儿书,这里只能粗浅地说一下。当然,因为篇幅有限,这里说的肯定是以偏概全了。

先大致说一下各个中国哲学学派是如何认识真理的。

儒家大致认为,在日常生活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通过做日常的小事来达到天人合一(《中庸》: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道家(不是道教)大致认为,认识自然规律,进而在思想上超过客观事物的局限,进而忘掉一切知识,达到天人合一(《庄子?齐物论》: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佛家(不是佛教)大致认为,禁绝一切,让自己的思想尽量单纯,学习、领悟佛法。有的宗派提倡修行,有的宗派提倡顺应自然的生活,最后的目标是越过世界的外表,看到世界的本质,也就是自己的佛性(所谓“戒、定、慧”三学)。

和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中国哲学关注个人,各个学派都对个人的修养有直接的指导,不像西方哲学有黑格尔那样轻视个人的学说。

第二,中国哲学对个人的指导容易实践,不要求实践者依赖于外物。

举例如下:

要成为儒家认为的圣人,并不需要建功立业,你只需要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可以了。你在自己能做的事情上符合了儒家的要求,就可以成为圣人。至于你能不能建功立业、得到世俗的成功,那依赖于外界因素,对你的个人修养没有影响。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出现任何事情都应该坦然接受。其中老子强调清静无为,更是要求人们尽量不去干涉外在世界。你只要顺应自然,顺应自己的天性,那么你就可以自得其乐,实现道家的要求。

佛家让人们禁绝,这听上去很难做到。但是反过来想,人类最难满足的就是自己的。如果你认同佛家,认为禁绝是好事,那么当你满足不了的时候,就不会觉得痛苦而应该是欣喜,既然对没有要求,那么这世上也就不会有什么让你不高兴的事了。同样,禁欲也不依赖于外物条件。

第三,中国哲学的各个学派有一些相近的观点。比如大都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体的,人应该顺应自然、摒弃,目标都是追求天人合一。

第四,我们说真理是主观的,因此我们没法评价每个真理观的优劣,只能自己去体验尝试。那么当代西方哲学各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我们选几个尝试没什么问题。但对中国哲学,就有点问题了。中国哲学大都要求人们用很长的时间,基本上是一生来修行实践。我们不可能只用短短的几年时间去试试儒家,再用几年时间去试试道家。这样做恐怕各个学派都会反对。这种对修行时间的过高要求,也就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哲学的检验难度。

最后,想说说个人认为了解中国哲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注意到中国人喜欢厚古薄今的传统。

下面这段观点来自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古代以农业社会为主,人民很少迁徙,所以特别重视传统经验。中国的文化人常常喜欢从古人那里给自己的学说找根据。比如孔子找周文王和周公。墨子为了赛过孔子,就找更早的禹。孟子要胜过墨子,就找更早的尧、舜。道家为了赛过其他人,就找更早的伏羲、神农。诸子百家中,大约只有法家除外。

我们还可以补充更多的例子。比如清末的时候,学习西学的知识分子也要从古人那里给自己找根据。比如我们今天讲传统偏方,似乎总觉得越古老的越灵验。

但是这会得出一个古怪的推论。

很多人相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为眼瞧着西方人的洋枪大炮比我们厉害,我们确实打不过,就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科学技术上不行,但是在思想上、在境界上、在伦理学等等方面,是优于西方人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衡量文化也没个标准,这你说不出话来了吧?

然而我们看今天的年轻人,大部分人不喜欢看古籍,不会崇拜《论语》,他们看西方人的电影玩西方人的游戏。如果中学真的比西学更好,怎么学西学的比学中国古籍的人要多得多呢?按照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观点,国学在年轻人身上已经输一仗了。崇尚古籍者大约会解释说:这是年轻的一代堕落了呀!这是因为年轻人光追求实用不重视文化呀!这是世风日下呀!

这就说到点上了。

厚古薄今说越古越好,换句话呢,就是越现代越差,所以骂世风日下简直成了咱们的传统项目。清末遗老们见自己的孩子剪辫子喊“世风日下”,旧家庭见男女学生自由恋爱喊“世风日下”,革命大妈见喇叭裤喊“世风日下”,80后长大了又管非主流叫“世风日下”,天天这么世风日下来世风日下去,请问什么时候地球该爆炸了啊,各位?

鉴于今天地球并没有爆炸的迹象,相反最近一百年中人类的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要远超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我想,不大可能这世界一代比一代更坏吧。相反,人们对下一代事物的摒弃,更可能是出于旧头脑的顽固保守而不是老人的远见卓识。在量子力学的争论中,爱因斯坦都犯过类似的错误呢。

第二,中国哲学大都重视宏观理论,轻视具体经验。所谓“名正言顺”,大道理讲好了最重要,个别经验的验证就不重要了。

前面介绍的那几个中国学派,都认为最终要追求的是一个至高无上、统领万物的理(这和形而上学家们是一样的),实现这一点的途径,常常是通过摒弃、淡忘客观经验来实现。

这种学风造成的结果首先是很唬人。我们一说经验主义,普通人都很好理解,我们一讲唯物主义,学历不高的人也很容易接受。但我们一讲“道”,一讲“太极”,一讲万物之理,普通人就不明白了。偏偏中国哲学还不像西方那样讲究逻辑思辨,直接就上比喻,上格言,所以不管本身内容怎么样,起码外在架子很唬人。

其次,这种哲学很容易脱离实践。我们前面说中国哲学关注个人,所关注的是我们如何“修行”,如何改造个人的精神世界,如何让个人领悟终极真理。但是对于世俗生活,对于改造经验世界,中国哲学的指导意义就很小了。

当然这不一定是缺点。我们说主观真理是为了寻找形而上的答案,追求终极真理,中国哲学就是直奔这个目标去的,指导生活什么的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中国哲学在客观经验领域的局限1。

比如对国学常见的批评是说国学空谈而无用,我以为,指的就是中国哲学在经验领域里的价值不大。

再比如最近几年很流行学习国学,喜欢把国学通俗化地再讲一遍。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讲座在讲述中国经典哲学,而不是类似曾国藩这种实干家的思想的时候,在对生活实践的指导上基本讲不出什么新意,无非是教导我们如何遵守传统道德,或者是抄了一些西方学术界早已经成熟的观点,拿过来用古书重新包装一遍——话说这跟清末那些喜欢托古的西学分子有啥区别。

也就是说,想要从国学中找点实用的技巧,找点什么成功学啊,什么社交技巧啊,治国之道啊,我觉得没戏。只有在形而上的问题上,在对我们人生的安慰上,国学才能显出一些独特的观点。

第三,继续说这个“名正言顺”。

我们前面说过,如果我们坚持经验主义,那么我们应该从经验的正确推导出理论的正确,而不是相反,先说自己的理论多么正确,然后再去推导经验。

但中国哲学的传统就不是这样,很多人的习惯是,先相信了某种理论,然后就认为该理论可以去指导一切经验问题了。

比如说我们有些厚古薄今的人,从古书中翻出中国古人多么重视自然的言论,然后拿今天盛行的环保理念一比,说中国古人多厉害,打早儿就知道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了。你们科学光搞技术,我们中国哲学才是高屋建瓴地指挥你们的导师呢!

这样说固然很爽。但我能不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环保重要的呢?

科学家并不是从中国古籍翻出一句告诫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话,然后一拍大腿说:“嘿!咱得环保呀!”科学家们是根据科学研究,发现不环保有种种坏处,这坏处大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到处宣传环保。

否则的话,老子还要提倡人回到原始社会呢,还要“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呢。根据这些先哲的教诲,你怎么不扔掉你的电脑,走出你的房屋,住到深山野林里呢?那多自然啊,那得省多少碳排放量啊。

为什么你认为用电脑打字是应当的,用塑料袋就是不环保的?为什么你住在水泥建的房子里就觉得是应当的,等有人用一次性筷子你就大叫要环保了呢?这环保和不环保之间的界限划在哪里,是中国古籍告诉你的吗?不是,是科学家告诉你的。

所以,固然中国古籍中崇尚自然的学说和今天科学家倡导的环保、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不谋而合,但前者对我们并没有实用的指导意义,指导我们生活的,是一点儿也不神秘、一点儿也不玄妙的科学。

我要说的就是,当主观哲学(比如中国古典哲学)涉及到可以经验的领域,也就是科学管辖的领域里的时候,我们要格外的小心。首先,这里不存在什么主观真理,五行八卦和万有引力不过是不同理论各自描述世界的工具而已,怎么描述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经得起经验的检验。在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撞中,几乎在所有客观经验可以检验的领域里,中国古代文化都处于劣势。我们靠《论语》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思考人生,这没问题。但是我们不可能靠《论语》去生产一枚钉子,去做一门大炮。所以重视古籍没有错,但要尽量把古籍的应用范围限制在客观经验不能验证、或者难以有效验证的领域(比如伦理学呀),其他的事儿您就少管点儿吧。

阅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panguxs.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