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起义恩仇录

《清末起义恩仇录》

第287章教派之争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李德邦面色凝重地说道:“然而战争并非仅仅依靠兵力和战术就能取胜,其关键在于后勤保障以及国家的经济实力支撑。当你决定进攻他人时,充足的粮草供应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啊!”

纳龙闻言眉头紧皱,有些难以置信地反驳道:“难道如今我们强大的南方军竟然连为一个军筹备足够粮草的能力都丧失了不成?”

李德邦微微颔首,缓缓解释道:“粮草倒是还有,但目前的情况比较特殊。这些有限的粮草资源必须优先调配给第八军使用。”

纳龙瞪大双眼,急切地追问道:“这究竟是为何?”

李德邦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原因很简单,第八军现正驻扎于广西一带。他们不仅肩负着建造船厂的重任,而且还需由鲍将军负责训练新一批海军将士。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几个军只能暂且采取防守策略,以确保整体局势的稳定。”

听完这番话,纳龙不禁感到一阵郁闷涌上心头。他深知当前形势严峻,但对于这样的安排仍心存疑虑与不满。

且说此时此刻,在那广袤无垠的北方大地之上,各方势力纵横交织、错综复杂,宛如犬牙般相互交错。

就在不久前,白军于延安府遭遇了一场惨痛的失败。

而在此战过后,局势愈发波谲云诡起来。

为什么说犬牙交错呢?

还不是一个庆阳府周围存在的势力多如牛毛,第一庆北的董志源联军,庆南的革命军,庆东的五万土匪,还有穿插进来的各部清军。

此时的白军手下十八元帅,第一营白二虎,第二营于小虎,第三营韩形龙,第四营洪兴,第五营陈林,第六营冯君幅,第七营王明章,第八营兰明泰,第九营阎兴泰,第十营沙学德,第十一营马长顺,第十二营张化雨,第十三营邹保和,第十四营马维穰,第十五营张四明,第十六营阎兴春,第十七营马玉良,第十八营马进昌。

且说这董志源所率之联军,分为上、中、下各六营。

其中上六营,每营皆有五千精锐兵马,当然白二虎除外,他的士卒高达两万之众。

中六营,则每营配备了三千雄兵悍将;而下六营嘛,情况却有所不同,每营仅有两千兵力不说,且多为老弱妇孺。

如此算来,此时此刻董志源联军总计也有八万之众。

董志源明教联军被清军到处穿插,尤其是穿插到白豹镇的刘倬云部。

所以董志源决定拔掉刘倬云部这颗钉子。

话说此时的马潮轻的军队,他们自顾尚且不暇,又哪里能够对这所谓的十八大营施以援手呢?原来呀,这马潮轻正被刘松山率领的清军打得狼狈不堪、节节败退。

也怪他事先未曾料到,这清军的武器竟是如此先进!以三万之数对阵对方二十万大军,竟然还能势如破竹般地一路猛攻过来。

面对如此强敌,马潮轻心中着实打起了退堂鼓。此刻的他,正在苦苦思索着究竟要不要选择投诚这条路。

毕竟继续死扛下去,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可是为什么他会完全不考虑加入革命军呢?其中缘由说来话长,关键在于新老明教之间那激烈到令人咋舌的教派争斗!

如果我们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视角来审视这一现象,便会发现这场血腥战争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在这场残酷的纷争之中,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无论他们最终选择卑微地苟且偷生,亦或是壮烈地殉道而亡,其实都各自怀揣着属于自已的那份坚持和理由。

然而,这些理由未必全然源于文化、宗教或者民族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仅仅只是想要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乱世当中艰难地谋求一份生存之机罢了。

历史上就拿各路关中联军的元帅们为例吧,他们最终的结局可谓是五花八门。

其中相当一部分起义军的领袖,连同银积堡那位声名显赫的马教主,在历经种种波折之后,竟然纷纷选择向清廷投诚。

此后,他们摇身一变,成为左祖棠西征大军中的马前卒和先锋官,并毫不犹豫地将矛头对准昔日的教友,展开了一场场惨烈的厮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始终未曾向清军投诚的起义军领袖,则基本上都命丧于教友之手。

正因如此,后来的叛军们宁愿投靠湘军,也坚决不肯投身于清军中的明教军队。

这种局面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啊!

他们之所以会对自已人痛下杀手,其背后的原因可谓错综复杂。

其中,有些人是因为个人之间的私怨情仇,日积月累之下最终演变成了血腥的杀戮;还有些则是由于教派之间的纷争,不同教派在教义和信仰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分歧导致了激烈的冲突与对抗;更有甚者,是因为对待汉族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所致。

例如,那个最先煽动起事的罪魁祸首任五,因其凶残成性、滥杀无辜,最终被兰明泰击毙。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兰明泰后来竟然投靠了清朝,并官至喀什提督一职。

此外,赫阳堂、马桂原以及闵殿臣等人,皆是因为所属教派不同,而惨死于马占鳌之手。

再看马兆元,同样也是因为教派之别,竟被马潮轻活活逼死。

至于王大桂,则是由于教派分歧,被莲花城的大堂主穆老大毫不留情地砍掉了脑袋。

值得一提的是,每当马占鳌准备攻打城池之前,总会向麾下的士兵们宣称:“如今咱们每杀掉一个叛教之徒,实际上就是拯救了十个虔诚教徒的性命!”这般言论,无疑为他的残暴行径披上了一层看似正义的外衣。

而当崔煨因战功卓著得以进京接受封赏并被封为提督之时,太后好奇地询问他当初为何要造反。

只见崔煨不卑不亢地答道:“天下已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微臣起兵只不过是想求得一线生机,延缓死亡罢了。”

阅读清末起义恩仇录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panguxs.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添加书签

本周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