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渊一直行走天下,所见天赋异禀孩童如过江之鲫。然中意者仅赵云一人,可见天下虽大,武学宗师选择传承者依旧艰难。
童渊其人游历虽广,却不足寰宇千府之万人。也就是说他到达的地方,仅有赵云达标。然而他没有到过的地方,有没有更合适的人才犹未可知。因而武院的开设,不仅有利于武学宗师之间的交流,还可以互通有无。把天赋异禀之辈收录进武院,宗师便有机会见识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找到更合适的人才传承所学。
在谈及文武传承的差异方面,东郭先生坦言:文人扬名天下,只需要把呕心沥血写好的文章广而告之,世人阅其文,知其人,自有公论。学子欲超越其师,并不用人生攻击,只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凝道德文章,教化百姓。
文人传授知识,对于资质并不苛求,讲究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归根结底,便是一个悟字。待到学有所成,便货卖帝王家,或执宰一方,或教化一方。待到万民安居乐业,四邻咸服之际,便可立德,立功,立言。文章传天下,功过由人说。
弟子胜师,唯以文章论。老少皆相得,三人行,其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师徒相处之道,在于明德,明理,明法,明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贤者向学之心不绝,但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唯经验总结是求。
更何况文化传承不问资质,不问出身,但有向学之心,皆可有教无类。至于能学到多少东西,纯粹因人而易。文人出类拔萃者并不比武将多,可是但凡读书人,皆能有所得,只是掌握知识多少不同,个人成就有大有小。
然而文人的核心理念便是打破门户之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由百家争鸣走向百家共鸣,一法通而百事通。
读书人基数大,投入最少者甚至只需要耳聪目明即可。闻万物之声而从之,学万物生长而悟道。人行万里路,看惯春花秋月,时事沉浮,即便是没有名师点授,也能有所得。
至于家学渊源者,由于藏书众,家有贤良传世,子弟的向学之心和凝聚力会格外的强烈。努力学习必不可少,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退而求其次,至少亦不能因为荒废学业而辱没祖宗。
文化传承发展至今,耕读传家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特别是贤人云集的风水宝地,无论贵贱皆有向学之心。有钱人兴办教育,穷苦人家的孩子亦有机会旁听。
也就是读书明理可以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再由善于总结的人收录整理,继而形成书籍传承后世。
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的开拓创新,甚至已经进入了全民创新阶段。
文化传承随着后人的资质不同,悟性不同,见识不同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造成发散思维。虽说大部人人有可能歪曲前人理论,成为歪瓜裂枣,亦有天赋异禀者,沿着前人的足迹走得更远。不管怎么说,后人都会竭尽所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就算是走偏了的路,亦非毫无价值,而是可以作为警醒后人的实例,确保大家可以知晓其中的错失教训,从而避免走弯路。
再看武道传承,名师择徒如同大海捞针,终其一生,侥幸有所得亦不知其资质心性,更难以保证其属性适合师承。
更何况人的精力有限,踏足的地方有限,再加上吹毛求疵,得到称心如意的徒弟更是可遇不可求。
再有就是武者皆有争胜之心,弟子若想证明自己的实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战胜自己的恩师。一门学艺,想要成为第一,师父便是绕不开的一座大山。
弟子想要继续攀登,资源必不可少。当师徒的实力旗鼓相当,双方的关系就会由传承者变成竞争者。毕竟武者修炼需要大量的资源,增强力量的宝物数量有限,师父用了,徒弟就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徒弟为了走得更远,唯一的办法就是跟师父争。哪怕是欺师灭祖也要达到目的,从而获取进步的机缘。
是以很多人认为武者敬贤之心不足,教会徒弟,必饿死师父。因而在指点迷津之际,总会留一手以备不时之需。久而久之,徒弟皆弱于师父。待到师父辈撒手人寰,担当主力的弟子辈就成了弱鸡。
当然也会有师父悉心传授,结果就是家业改姓,拱手让人。这样的事例多了,师父压制徒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更何况在面对机缘的时候,师徒亦是竞争对手。徒弟不甘心落后,师父也不愿为他人做嫁衣裳。争斗不可避免,隔阂也就根深蒂固。谁也不敢劝师父敞开心扉对待徒弟,毕竟人心隔肚皮,谁知道培养出来的弟子,究竟是传承者,还是仇人?
童渊向东郭先生请教振兴武道的办法。
东郭先生建议武道宗师可聚名师,合众人之力搜罗人才于武院,再由合适的长者培养属性契合的弟子。
这样一来,武道宗师行走天下,就可以排除门户之见,把天赋异禀之辈一网打尽,送到武院等待名师择优录取。
东郭先生说道:“童师行走天下,想必也知道属性契合的弟子乃是凤毛麟角,极其稀少。可是那些被你放弃的孩子中间,肯定有适合其他修炼方向的璞玉。”
童渊闻言,觉得东郭先生的建议依旧没有触及振兴武道的核心。他认为武院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凝聚武道传承的圣地。按照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只有集结了大量武道宗师,把这里打造成培养武道精英的摇篮,从而吸引天下武者自主朝圣。
童渊立即向隐世武林下达了招贤令,并向赵王刘正寻求帮助,拉到了第一笔赞助资源。
由于三位武道宗师的号召力,武院很快就拥有了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传承武阁。
只是如何让天下武者主动前往武院,童渊干脆放大招,向隐世武林承诺提供历练机缘,使得武院拥有基础弟子。紧接着就是向赵王刘正申请合作计划,推荐武者从军历练。
刘正趁机提出部分优质将领进入武院轮训,童渊不假思索就答应了,只不过这种轮训需要军部提供经费。
武院步入正轨,可是担当传承核心的优秀弟子仅有赵云一人,实在是难以扛鼎独行。
童渊倒是有心召回赵云,可是身为东侯的他坐镇一方,司马府又蠢蠢欲动,实在是抽不开身。
就在这个时候,东郭先生求见刘正,提交了一份科举取士的计划。童渊顿时眼前一亮,干脆向刘正申请,复制文院的计划,武开科举,收录天下人杰。
刘正来着一只羊是赶,两只羊也是赶的态度,不仅同意了童渊的请求,并现场复制计划。
童渊得到了赵王秘书处的全力配合,很快就敲定了武开科举的章程。
东郭先生问道:“文科取士事关重大,武开科举是否会冲淡这场文学盛宴的影响力?”
刘正笑道:“不必担心,文院虽深入人心,可是千里迢迢赶赴太行古城,沿途风景各异,吉凶难料。若有武者同行,安全保障便有了,咱们还可以趁机考察一下考生的人品,一举多得呀!”
刘正把文武科举的试行方案当即用印,并命人送到内阁颁行天下。
轩辕无双问道:“武科取士仓促成行,各地并没有配置考场,又该如何安排?”
刘正指示说:“各地驻军校场,可以改为武科考场。至于驻军营地的新选址,便由军部统筹安排。”
内阁将文武科举的旨意颁行天下,使得这场浩浩荡荡的文武盛宴拉开了帷幕。
轩辕无双认为当前的郡县划分过于混乱,不利于文武取士的统筹安排,遂提出了鼎开九州的行政方案。
阅读兴汉使命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pangu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