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蛋化石最早是在法国南部发现的。1869年马瑟龙第一次描述了在罗尼亚克的三叠径层中找到的两块碎蛋片,1877年格维西对此做进一步地研究,发现它们的结构和龟鳖类的卵最为接近,因而认为是属于一个未知种属的爬行动物的蛋。随后又在罗尼亚克发现了另一个蛋化石,其显微结构也和龟鳖类的蛋很相似。壳的细微结构与上述所发现的标本一样,和爬行类的龟蛋很相似,基本上是由很多细小的圆锥形的乳突组成,乳突的末端向外突出,在表面上形成了密集的瘤状小突起纹饰。由于这些蛋化石比较大,有的直径大于20厘米,因此被认为是恐龙的蛋。
中生代恐龙蛋化石是一类很稀有而又很特殊的化石,恐龙蛋在亚洲、非洲、欧洲和北美等地都有发现,而以中国发现的最为丰富。中国是产恐龙蛋的大国,无论在蛋的品种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令世人瞩目的。www.shikongxsw.com 时空小说网
河南南阳西峡盆地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恐龙蛋化石地。西峡盆地的恐龙蛋化石最早由河南省地质局12队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1974年发现,目前已确认7个蛋化石埋藏点,西峡盆地的蛋化石主要分布在西峡县的丹水镇、阳城乡和内乡县的赤眉乡等地,面积大于40平方公里。恐龙蛋化石常呈窝状分布,排列有序,每窝10多枚至30多枚不等,偶见50枚至70枚者,到1993年6月已发现恐龙蛋达数千枚,估计整个分布可达数万枚,其数量之多为世界所罕见。尤其是恐龙蛋化石原始状态保存完好,除少量蛋壳受岩层挤压底面略有凹陷外,大部分完整无损,这在世界上也是前所未见的。
西峡盆地所发现的恐龙蛋,有的如鸡蛋大小,直径4-6厘米,有的长径达40-50厘米,以扁圆状占多数,有的形如橄榄,长达50厘米以上。西峡盆地恐龙蛋类型全、种类多,已发现有杨氏蛋、蜂窝蛋、圆形蛋、副圆形蛋、滔河扁圆蛋、安氏长形蛋、瑶屯巨形蛋、长形蛋、似金钢口椭圆形蛋等9种类型。
广东南雄盆地是中国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位于南雄盆地西端的始兴县所发现的化石,保存完好,有2-3枚至10多枚、20多枚,甚至30多枚一窝的。历年已挖掘出的恐龙蛋在200枚以上。恐龙蛋有圆形和长椭圆形两种,个体大小各异。据统计,圆形蛋占蛋总数的70%左右,长椭圆形蛋占30%左右。
圆形蛋:形状如“铅球”,有的因埋藏过程中受到挤压略呈扁圆形,表面光滑,呈褐红色。蛋的直径7-13厘米,大多为7-9厘米。蛋壳厚薄不匀,l-3毫米不等。其中,发现保存较好、排列规则、数量较多的有两窝,一窝有33枚,另一窝35枚。
长椭圆形蛋:外表有凸出的长条纹或蓖点纹,蛋的直径范围,长径8-19厘米(大多8-13厘米),短径5-7厘米,蛋壳普遍比较薄,www.youxs.org。其中,15枚一窝的保存得最完整,呈内外分层放射状排列。
江西赣州信丰盆地的恐龙蛋在上白垩纪红砂岩层中保存有较多的散碎蛋壳化石,亦有单个完整的和20多枚成窝的。以壳饰为粗糙丘点状(粗皮蛋)和点线状(长形蛋)为主。粗皮蛋是肉食类恐龙的蛋,观赏价值较高。
内蒙古二连查干诺尔和阿拉善吉兰泰盐池一带,素有“恐龙公墓”之称,不仅出土了门类众多的恐龙骨骼化石,还有恐龙蛋出土。20世纪70年代,在吉兰泰盐池北部毛尔图鄂博、查汗敖包等地找到3窝27枚恐龙蛋化石及大量蛋壳碎片,均埋藏于白垩纪紫红色砂岩中,每窝相距100-200米。蛋的排列没有一定规律,与现代的龟鳖类相似。蛋呈短椭圆形,www.youxs.org,www.youxs.org,www.youxs.org,大小相差不多。
1989年,在乌拉特后期白垩纪砂岩地层中,发现一窝共13枚完好的恐龙蛋化石,呈放射状排列。排列方向是大头朝里,小头朝外。蛋形与吉尔泰所发现的不同,为长形蛋,长径17-18厘米,短径7-8厘米,壳厚1-2毫米,蛋的两端大小接近,一端稍圆,略大些,一端稍尖,略小些。
山东莱阳的恐龙蛋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短圆蛋,蛋形成短圆形,www.youxs.org,www.youxs.org,壳厚2-3毫米,壳面具小丘状的凹凸;一为长形蛋,蛋形长而扁,一端钝,一端略尖,长径可达17厘米,短径约为6厘米,壳厚1-2毫米,壳面粗糙,具虫条状刻纹。
完整恐龙蛋(特别是含胚胎恐龙蛋)的发现,对研究恐龙的生态、生殖习性和灭绝原因,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恐龙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恐龙蛋的种类也是丰富多变的(有长的、圆的、椭圆形的等),那么,恐龙是否能够和形态多样的恐龙蛋一一对应起来呢?不同类型的恐龙产下的蛋之间有什么差别?这可是个难题。于是,科学家们又换了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像那种成放射状重叠排列的成窝长形恐龙蛋极可能是一种类似马门溪龙或慈母龙的恐龙产下的,因为它们身体笨重,产卵期间活动不很便利,只有围着窝转圈来产卵,并以一定的倾斜角度同心排列,从而接受阳光的照射得以孵化。而像霸王龙,似鸟龙一类好动的恐龙则不可能是这种产卵方式。这样的结论恐怕又是带有一定科学推理的猜测,尽管如此,目前也无法解释不同的恐龙蛋究竟是由哪些不同的恐龙产下的。
17、似鸵龙之谜
在白垩纪晚期,恐龙家族中演化出一类模样像鸵鸟的恐龙,这就是似鸵龙。这类恐龙是由小型兽脚类食肉龙进化来的,它口中的牙齿已经退化,嘴巴像鸟的喙。似鸵龙不像它的祖先那样只知道吃肉,它一改祖传的老菜单而吃起了杂食,树叶、果实、小动物等等都吃得有滋有味。
人们大都相信,6500万年前,似鸵龙同其他许多恐龙一起,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但是,人们发现,今天地球上的不会飞的大型走禽(又称不飞鸟),样子非常像当年的似鸵龙。例如我们特别熟悉的非洲鸵鸟就是其中的一个,除非洲鸵鸟外,还有澳洲鸵鸟(鸸鹋)和食火鸡、美洲鸵鸟、新西兰的恐鸟以及马达加斯加的象鸟。恐鸟和象鸟我们再也见不着它们的身影了,这类高达3-4米的巨型不飞鸟,200多年前就绝迹了,其他的不飞鸟还活在地球上。
上面提到的不飞鸟都是食草性的。有化石表明,在它们之前,地球上还曾存在过一种食肉的不飞鸟——恐怖鸟。恐怖鸟有2-3米高,两腿粗壮,脚大爪利,在长1米左右的大脑袋上长着可怕的钩形巨喙,堪称鸟中的霸王龙。恐龙绝灭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哺乳动物还比较弱小,而那时的恐怖鸟却十分强大,它们曾在北美、南美、欧亚地区,甚至在南极大陆耀武扬威、横行霸道,谁也不放在眼里,全然是一个“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角色。
可惜好景不长,待哺乳动物中食肉猛兽进化出来之后,恐怖鸟就被迫下台了。巨型不飞鸟都属于平胸类鸟类,它们的胸骨是平的,不像会飞的鸟类那样,胸骨有龙骨突,用来附着发达的胸肌,为飞行提供动力。
一般认为这类鸟是由飞鸟演化来的,在进化过程中,它们的羽翼退化,失去了飞翔能力,但却凭着健壮的体魄和能走擅跑的腿脚,使自己在这个生存竞争异常激烈的地球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18、不飞鸟之谜
在北美洲发现的5000万年前的不飞鸟化石证实,这类动物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好像在恐龙绝灭后不久就突然从地球上冒了出来似的。按理说,在它们出现之前,必定有一个由飞鸟向不飞鸟演化的过程,但是这期间的化石从未发现过,因此,不飞鸟的身世也就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古生物学者早就认为,巨型不飞鸟与其他飞鸟相比,前者很原始,而后者却相当现代化。这是否暗示着什么?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古生物学家麦高恩提出,鸵鸟和它的平胸类近亲,很可能是直接由某种兽脚类恐龙进化而来的——它们没有飞翔的经历,从来就不曾飞过。麦高恩在研究了鸟类踝关节的发育特点后发现,大型走禽的踝关节要比飞鸟落后,因此他把这类鸟的出身直接同兽脚类恐龙挂上了钩。而传统观点则认为,兽脚类恐龙先变成能飞翔的鸟,然后由能飞的鸟演变为不飞鸟。
日本科学家、医学博士福田在上世纪90年代曾对不飞鸟与恐龙的骨骼结构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的研究。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鸵鸟和恐鸟等大型走禽,是由中生代的似鸵龙进化来的,同时指出,似鸵龙的身上理应长着羽毛。
近些年来,古生物学界有不少重要发现对这个观点比较有利。近年来,在中国辽西发现了一系列羽毛恐龙化石(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尾羽龙、中国鸟龙等),这使我们确信,小型兽脚龙身上是普遍长着羽毛的,羽毛已不再是鸟类的专利了。
阿根廷发现的半鸟龙,生活在9000万年前,说来是个龙模鸟样的怪物,它有2米长,www.youxs.org,看上去是小型兽脚龙的长相(属于驰龙类),但奇怪的是,它的前肢却像鸟的翅膀,但很小,能够上下拍动,不过它并无飞行能力。众所周知,一般说兽脚类的前肢是不能这样运动的,半鸟龙能这样运动,表明它的前肢或许像鸵鸟的前肢那样,在奔跑时,它会扇动它的翼状前肢,以使身体保持平衡。不过,半鸟龙的前肢若真有此功能,推测它应当长有羽毛,而前肢上的羽毛肯定还是大号的羽毛(现在半鸟龙的复原图正是按这一思路设计的)。由于这种恐龙只有部分特征像鸟,所以发现者——阿根廷科学家诺瓦斯只好称其为“半鸟龙”了。
需要补充一点的是,2002年在中国辽西发现了一种新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它被命名为“中国猎龙”,www.youxs.org(白垩纪前期)。人们注意到,这只身长约1米的小恐龙,它的前肢也能像鸟那样侧向伸展、上下拍动,推测它生前身上应长着羽毛。
以上两个长翅膀的恐龙,让我们认识到,鸟类与小型兽脚类恐龙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无法分割的联系,小型兽脚龙的前肢是变化多端的,鸟类的翼状前肢同样也可以在它们身上出现。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不仅羽毛不是鸟类的专利,就连鸟类引以为傲的翅膀同样也不是鸟类的专利了。
小型兽脚龙前肢的这种演化趋势,可以导致两种发展后果:其一是变成真正的鸟类,其二是变成不飞鸟(走禽)。应当指出的是,不飞鸟既可能是由会飞的鸟类演化而来,同样也可能是由小型兽脚龙演化而来(前提是它长着羽毛)。如果是前者,把它称作“不飞鸟”,那是理所当然,但如果是后者,“不飞鸟”的称谓可就不怎么合适了,因为它的祖先根本就不是鸟,凭什么硬要把人家说成是鸟?
当然,现在我们的古生物学家们,还不知道如何来区分这两类由不同的祖先演化来的不飞鸟。如果大型走禽确实是直接由兽脚龙演化来的,那么,它们的这类祖先身上应当是长着羽毛的。羽毛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一些学者的如下推测是正确的,即恐龙有身披鳞片的,也有身披羽毛的;有冷血的,也有温血的。现在专家们都相信,小型兽脚类恐龙普遍都长着羽毛。也许正是由于不飞鸟的祖先是身披羽毛的温血恐龙(另外,它们还有吃东西不挑嘴的生存优势),所以它们才能在6500万年前的环境巨变中大难不死,繁衍至今。
尽管它们(大型走禽)还很像自己的老祖宗,但形体上的变化还是巨大的:以前那条长长的尾巴退化了,身上的羽毛可能变得比早先更为丰满、美观和新潮,它们的前肢有的已经消失(如恐鸟),有的前肢与鸟的翅膀相似(但不发达),只是这翅膀从未用来进行过飞行或滑翔。当然也不能说它就一点用处也没有,在跑动时,翅膀可以帮它们保持身体的平衡,此外,翅膀还是雄性在求偶时向雌性炫耀姿色的本钱。
可以肯定地说,中生代时,有不少小型兽脚类恐龙不仅身披羽毛,而且还长着翅膀。多亏近年的一系列发现,使我们对恐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否则我们很可能仍然会把它们当成走禽。现在对这类既有羽毛又有翅膀的恐龙,专家们喜欢称之为“非鸟恐龙”。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这类恐龙具有许多鸟类的特征,但它们并不是今天鸟类的祖先,这应当被视为小型兽脚类恐龙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进化现象。不过还可以这样认为,鸟类的祖先在学会飞翔之前,它也曾长时间做过“非鸟恐龙”。
我们到处寻找恐龙的踪迹,其实今天地球上的走禽或不飞鸟就很可能是恐龙。如果日本科学家福田所言是真,那么可以认为,鸵鸟、鸸鹋都应当是恐龙,用福田的话说是“似鸵龙的现代变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古生物学界普遍认为鸟类是恐龙的后裔,一些学者甚至说,鸟类就是恐龙。从目前所发现的不少化石材料来看,鸟类很可能是由某种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的,说鸟类就是恐龙并无何不妥,但比较科学的说法应当是:鸟类是恐龙的一个分支。鸟类与恐龙的关系,好比是蝙蝠与其祖先(某种不会飞的哺乳动物)的关系,按美国古生物学家巴克(“热血恐龙”理论的倡导者)的建议,应为恐龙单立一纲(现在恐龙是爬行动物纲下的成员),而把鸟类(现在鸟类自成一纲)纳入恐龙纲下,这样,恐龙纲之下就有三大类成员:蜥臀类、鸟臀类和鸟类。
那么,我们应当把“似鸵龙的现代变种”们归于谁家门下好呢?显然,将其归于蜥臀类中是比较合适的,因为似鸵龙原属蜥臀类的成员(目前分类学家把恐龙分为两大类:蜥臀类和鸟臀类)。反正不能把它们当作鸟类来看,因为按福田等学者的研究,鸵鸟等大型走禽从它们的祖先起就一直是一种只能在地上走的动物,它们从来就不曾飞过,尽管它们也生有一对翅膀。
正如福田所说,似鸵龙可能并未绝灭,它的变种还跟我们人类一同生活在地球上。当然,目前这只不过是根据一些现象所作出的一种比较合乎逻辑的推测而已,要下结论,还缺乏足够的证据,但随着化石材料的日渐丰富,真相终将会大白于天下。
19、马门溪龙的研究之谜
恐龙研究专家运用先进的CT技术,对马门溪龙化石的头骨进行了分析,在对马门溪龙脑腔大小、形态、结构分区等详细数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结论:马门溪龙的颈部并不像学术界原来认为的能伸得像长颈鹿那样长。这些信息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尤其是对恐龙古神经学及牙齿替换规律的研究极具参考价值。
蜥脚类恐龙以其体躯庞大成为恐龙中引人注目的类群,马门溪龙是目前出土的蜥脚类恐龙化石中保存较好的标本。
阅读最神奇的动植物和恐龙未解之谜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pangu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