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袁可立的想法
“满总兵你真没有其他什么想法吗?”
孙承宗继续说道:“若有什么想法的话直接说出来便是,千万不要憋在心里,这可不像是平时直率的你呀”
“孙总督可是误会卑职了”
满桂摇摇头坚定的说道:“卑职真没有什么想法”
“那就好,那就好!”
孙承宗非常欣慰的点了点头道:“满总兵能够公私分明,自然是极好的,如此收复辽东指日可待呀”
随即又开始沉思起来。
因为此时的他还在想着另外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便是想着要将另一个总兵赵率教,从山海关调出来了。
如今的锦州固若金汤,而且还刚刚才击退过来势汹汹的建奴。
所以这山海关还有什么好守的呢,难不成建奴还能绕过锦州进入山海关不成,那不是喜闻乐见的自投罗网吗。
不过这满桂和赵率教的关系,孙承宗也是清楚的,其中的那些恩恩怨怨说起来还有些复杂。
毕竟孙承宗好歹也是从最底层做起来的,所有他非常明白,这将领之间若是相互拆台的话,这对以后收复辽东一事可是一个极大的隐患,万万不能任由此恩怨继续下去了。
但此事又说来话长,一时之间也不太好办,还得慢慢来打开他们的心结才行。
将来收复辽东的话,这满桂和赵率教两位总兵,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呀。
后来孙承宗又想着,这袁崇焕呐,性子确实是需要在磨练磨练。
只是,陛下似乎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呀,对于袁崇焕的举荐,陛下完全是视而不见。
想到这儿,孙承宗对满桂挥挥手道:“满总兵,这些日子以来你辛苦了,赶紧下去休息吧”
满桂当即起身拱手应道:“谢孙总督关心,卑职告退”说完便转身离去。
待满桂走后,孙承宗取出笔墨纸砚。
他觉得,这些事儿还得跟老友袁可立商量商量才行。
......
......
登州府,巡抚府邸。
袁可立独自坐在书房,紧皱着眉头看着手中的信件。
这两天他收到了不少从各个地方传来的消息。
比如从皇宫传来的舰船扩建计划,比如从毛文龙那儿传来的东江镇袭扰辽南计划,又比如当前手中这封,由老友孙承宗寄来的私信。
登州距离锦州不远,至少就水路来说不远,快船不过一两天就能抵达。
孙承宗的来信中,主要讲了三件事情。
其一是关于最近与建奴的这一场战斗,普通的攻防战没什么好说的,只是可恨那王之臣畏首畏尾的不敢应战,若是当初能好好配合的话说不定还能反打一波的,好在如今他已经被革去职务,将来他也起不来了。
其二是将总兵赵率教一并调到关外的事情,但考虑到赵率教和满桂不合,所以这事儿还得缓缓而来。
至于其三嘛,就是提了提这个袁崇焕的问题。
袁可立先是大致算了算时间,这孙承宗收到的圣旨和他袁可立收到的圣旨,应该是同一天从京城发出来的。
也就是说,这两个决定也差不多是在同一天下达的。
而陛下没有将扩建舰船的地点设立在南方,明明谁能都看出来,将舰队设立在南方要好得多,不管是地势还是人和来看,江南之地无一不胜与这登州府。
同时也没有任用袁崇焕,甚至也没有提拔一个东林党人。
袁可立本人虽说不算是东林党人吧,当时他的诸多好友还是东林党人,所以就他接触到的这些东林党人而言,觉得他们都还是挺不错的,能为国为民分忧。
实际上,当初在与孙承宗同赴京城的时候,就与他讨论过此事。
他们二人都认为陛下很可能会大批任用东林党人,新皇帝新气象嘛。
但现在看来,似乎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从种种迹象表明,陛下是在排斥东林党人,甚至是在排斥整个江南。
否者这扩大舰船队伍的任务,是不可能落到登州府的头上的。
不管是建在太仓也好,福州也罢,哪怕就放在南京呢,放那儿不比此处好呢,所以无论如何这也不应该放在登州吧。
圣旨上虽然没有明说扩大舰队是要干什么,但很明显是与南海方向有关才对。
再往北面看的话,虽然舰船的确有用,但是也不需要无限制的大规模建造舰船吧,只要每次能运个几万兵力就足够了。
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陛下依旧是毅然决然的将此任务设立在登州府,这不是防着江南又是为什么呢。
袁可立将此私信叠好,轻轻揉了揉紧皱眉头。
此时他的心里,不断开始回忆着这几个月以来发生的大事件。
比如严肃整治贪官污吏,又比如频繁出现官员调动等等。
这些事情均没有波及到淮河以南的地方。
为什么,难不成那些地方就没有贪官,或者是没有不作为的官员吗。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恐怕还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转眼一想,为什么这些整治行动没有涉及到江南一带,而是到了河南就不继续往南执行了呢。
再往南的地方且暂时不论,一是距离太远,而是本身的统治就不太稳定,就比如说两广或云南之地。
不过江南不应该在此行列当中,再往深处一想。
若是整治行动发生在江南又怎样,后来又会产生什么样儿的影响呢。
其大概率是不会怎样,因为换些官员过去,也没有任何作用,至少对于朝廷而言不会有任何变化。
反正换什么官员去都一样,又何必浪费人力去白白整治一番呢,没什么作用不说,最后搞不好还得闹出些不必要的麻烦呢。
恐怕今后这江南是要发生重大变故呀,如今陛下的心中,对江南之事也应该是早有打算了。
所以此时袁可立的心中有着一股强烈的预感,恐怕要不了几年,这江南定当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袁可立可不认为,陛下会一直容忍江南的失控。
他怎么说也是官场老人了,曾经在南直隶也做过很长时间的官,对于这些情况他是再清楚不过了。
至于那时到底会出现什么情况,袁可立不敢确认,也不敢和其他人商议此事,就当是无所谓的遐想吧
于是袁可立便给孙承宗回信,一件事一件事的说。
第一件事是抵御建奴的问题,正好袁可立刚刚收到了毛文龙的来信。
首先确定一点,如今朝廷的支持很足,完全可以开展反攻了,不过还是需以消耗为主,大规模作战的话还是难有胜算。
建奴毕竟底蕴薄弱,他们是消耗不起的,随后又在信中大致写了一些袭扰计划,锦州和皮岛共同出击效果会更好。
因为数年以前有过不少相关经验,所以相互配合起来应该问题不大。
第二件关于赵率教的问题,袁可立对此没什么好说的,相信孙承宗最后肯定会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
至于这最后一件关于袁崇焕的问题嘛,袁可立也不便将自己的那些猜想写出来。
就准备从其他方面来宽慰他的这位老友,最后补充道,当今陛下英明神武,自然是不会埋没人才的,陛下对袁崇焕自有安排,稚绳兄无忧。
写完后便将信纸叠好,封口。
“启禀巡抚大人,刘行长求见”
袁可立刚准备叫人进来送信呢,便听见下属前来通报有人求见。
这个刘行长....
一时间还有些陌生呢,好像就没听说过大明朝廷有过行长这个职位。
不过很快他便想起来了,当初离京回登州的时候,还是跟他同路的呢。
陛下还让其担任什么登州府银行分行长的职位,具体是做什么的没太搞明白,反正大概就是与钱有关的。
精通搞银子的行家,就简称银行嘛。
袁可立自然是让其赶紧去将人请进来,顺便再把这些写给锦州孙总督的信送出来。
“属下拜见袁巡抚”
很快,刘若愚的身影便出现在袁可立的面前。
“刘行长可勿要多礼,请坐”
袁可立连忙起身相迎。
他也知道,此人是带着陛下的重大任务来登州府的。
而且就这段时间的接触以来,袁可立对他的印象还是十分不错的。
万万没想到司礼监中竟然还有如此学识之人,放眼天下也是少见呐,于情于理应当以礼相待。
待一番行礼又先后入座之后,刘若愚率先说道:“袁巡抚,这是关于扩大舰船建造预算的详细章程,还请过目”
刘若愚说着便给他一本册子。
袁可立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着大量的数目。
至于为什么这建船的银两预算问题会从刘若愚的手中拿出来,这还得从袁可立收到那封圣旨开始说起。
这刘若愚也不知从哪儿得到的这个消息,当刘若愚听到朝廷要大力扩建舰船之后,立马就到巡抚府衙找到了他。
无他,只是需要袁可立能够配合他银行的工作。
这让袁可立感觉十分奇怪,这建造大船的事跟你们银行能有什么关系呢。
刘若愚便回复道:“但凡是跟银子有关系的事情,便都跟他银行脱不开干系”
刘若愚希望,所有建造船只的费用都从银行过手。
也就是说,从国库拨出来建造大船的钱,要先入银行的库,然后经过银行的手,再给下面造船工人或者材料什么的发放银子。
在知道刘若愚的想法之后,袁可立就感到更加奇怪了,这好端端的建船专款,过你银行的手算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刘若愚的解释只有一条,那便是推广纸质银票。
而这建造舰船一事所耗银两肯定是百万两起步,这也就意味着仅此一事,银行便可推广出去上百万两的银票。
袁可立在听完这整个过程以后又问道:“这下面儿的人拿到银票以后,不还是要兑换成换成银子吗,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刘若愚当场摇摇头道:“这当然不是多此一举,这是建奴银票的信任过程,只要时间一长,这银票的信任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直到这时,袁可立才算是真正搞明白了陛下派他来的目的。
合着朝廷还是在想着玩儿宝钞那一套呢。
不过转念一想,这银票倒是与宝钞有诸多不同之处。
至少朝廷发出去的宝钞就换不了银子,而这银票都是可以随时兑换成银子的。
然眼前之人,刘若愚,便是负责银票一事的重要人物。
陛下能将这种事情全权交给他,其信任程度可见是非同一般呐。
想到这里,袁可立也就没有再讨论这钱应不应该从银行过手的问题了,所以当场也就同意了此事。
袁可立就是这样一个人,自任官以来,便从来没有偏向任何一个党派。
曾经如日中天的东林党是如此,独断擅权的阉党也是如此。
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原则,只要是对朝廷对大明有利的事情,都可以尽全力支持。
他当时就敏锐的察觉到这银票对于朝廷的重大影响,所以自然应当鼎立支持才对。
袁可立仔仔细细的看完这预算册子后,便看向身旁的刘若愚轻声说道:“刘行长真乃大才呀,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将此预算做得如此之完善和详细”
刘若愚闻言,连忙微笑着拱手道:“袁巡抚过誉了,不过都是些分内之事罢了,当不得如此谬赞”
“不,本巡抚也只是实话实说而已”
袁可立摇摇头道正声说道:“若是将此事安排给其他人的话,定然不可能在如此之段的时间内,将预算做到这种程度”
说着还微微摇摇头叹息着,“只是没想到呀,平时不觉得,但就这样粗略一看的话,一艘宝船竟然需要近一万两银子”
“刘行长可知,当初郑和那时,建造一艘宝船不过才四五千两,而如今价格竟然上涨了一倍有余,可真是令人骇然呀”
刘若愚微笑着回答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是因为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东西都涨了价,所以这成本上去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二是这登州不比南方,依当地的建造环境来说,其成本自然也要比在江南一地的成本要高出不少”
阅读崇祯大明:我朱由检绝不上吊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pangux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