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村,南面洼地。
张元初正在现场指挥建造蔬菜大棚。
“跨度15米,长45米,每2米一根立柱,立柱大小尽量一致保持在8厘米...”
他获得的图纸,是2x15米的。
其中2是高度,15则是横跨宽度,一顶大棚的总占地面积是一亩。
因为是初试阶段,两顶大棚刚刚好,多了顾不过来,少了很难成为范例。
“大春哥,高度留两个数,肩高留1米,脊高才留2米。”
“知道了。”
“立柱埋多深?”
“50厘米,最好垫上砖块给我夯实喽。”
“得嘞,放心吧小张兄弟,咱们的手艺没得说。”
一整个早上,对话都是围绕着蔬菜大棚。
有时张元初还会去另一边,看看白杨树枝干削制的扁平长条,用来代替竹条的。
他特意检验了一下,韧性很足,即便不泡水都符合使用条件了。
不过保险起见,还是泡水后再使用会更加稳妥一些。
中午。
简单的田间便饭,窝窝头、咸菜、煎饼,再搭上几片咸肉。
算不上丰盛,但是能饱腹。
咸肉都是野味晒制而成的,干巴巴的瘦肉。
肥猪肉就不用想了,精贵着呢。
富户家庭用来炼油,贫困家庭用来擦锅,没人会煮着吃。
所谓的擦锅,就是炒菜时把锅烧热,然后拿着肥猪肉在锅里擦一擦,用蹭在锅壁上的油层炒菜。
巴掌大的肥猪肉节俭点能用大半年,直到被完全烫成猪油渣。
虽然农村会种油菜用来榨油,但每人每年能分到的也不过才1斤多点。
“小张兄弟,你的,能吃得惯不?”
大春递过来一张煎饼卷大葱,笑盈盈的问道。
“我不挑食的。”
张元初接过煎饼,一屁股坐在田埂上吃起来:“我记得煎饼卷大葱是当年闯关东时期由鲁省传入东北的,没想到成必备食物了。”
“小张兄弟你是真让大家伙意外,大城市来的高材生,居然能跟咱们一样卷着裤腿,坐在脏兮兮的田埂上吃午饭。”说话的是被朱建国叫六子的年轻小伙。
“埋汰谁呢?你小心村长抽你,我现在可是九江村的村民,农民,在田里干活,累了饿了可不就是席地而坐嘛,难不成回家搬套桌椅板凳来?”张元初骂道。
听着这毫不客气的话语,不仅没人生气,彼此间反而更增添了几分亲近感。
吃完饭。
张元初见有人要去喝蚂蚁河引下来灌田的水沟水,忙将人拦住。
并正告道:“吃饭坐哪里可以没那么多穷讲究,喝水得给我注意点,最好是从家里带烧开过的水,水沟里的水就不要喝了。”
众人对视了一眼:“可我们都没有带水的习惯啊,而且喝了好多年了。”
“那你们会不会经常腹泻和肚子痛啊?”张元初反问道。
“你怎么知道的?”一句话彻底暴露。
这样的事情还真没办法批评。
他们每天打开门就要忧心柴米油盐酱醋茶,哪有条件考虑卫生呢。
“以后不要再喝田埂水沟的水了,哪怕你去蚂蚁河挑水上来喝都比这干净,当然,最好还是烧开,能减少许多疾病的诞生,特别家里孩子喝水。”张元初稍作解释,随后布包你掏出盒装牛奶分发给大家伙。
“包装怪好看的,是什么?”大春左右翻看,奈何不认识字。
市面上有牛奶和酸奶,不过是玻璃瓶装的,购买需凭借奶票到专门的售奶点。
纸盒装的牛奶,暂时还未面世。
“里头装的是牛奶,来,跟着我学。”张元初剥开盒子上的吸管示范了一下,结果却见没人动弹,“干嘛,喝啊。”
“我想带回去给家里的孩子喝。”说话的人有些不好意思。
其余的人,也都点了点头。
除了六子这个憨批,他还没媳妇儿,更不要说孩子。
懂了。
父母有好东西,永远先想到留给自己的孩子。
方晴这些年,对待他们三兄妹同样如此。
张元初忙又给大家发了一轮,包括喝了一盒的六子,同时勒令道:“想带回家就留一盒,一盒喝掉,别渴着嗓子干活,谁不喝的就收回来给六子。”
“好好好。”六子忙不迭的点头。
不喝要给六子,大家顿时就不藏着掖着了。
虽然两箱牛奶瞬间发完了,但张元初丝毫不觉得可惜。
大春看着张元初瘪下去的布包,说道:“小张兄弟,上回你打的野猪皮我剥下来留着了,回头给你做个双肩的猪皮背包吧,背起来比布包舒服多了,还能装老多东西呢。”
看,投桃报李。
“好啊,等你做好了我去你家取。”张元初欣然接受。
“诶,用不着你跑,到时我给你送家里去。”大春摆摆手,显得很高兴。
“小张兄弟。”
就在这时,一道身影从远处飞奔过来,到了近前气喘吁吁的说道:“村长有急事找你,说是你这个蔬菜大棚的事情,有麻烦了。”
麻烦?
“有什么麻烦?小张兄弟可没有犯什么错啊。”
众人顿时恼了。
别看和张元初相处时间不长,他们是真的喜欢这个少年的。
见状,张元初忙劝道:“别急,我去趟村长家,看看是怎么回事。”
阅读四合院:从下乡插队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盘古小说网(www.panguxs.org)